水中沉管灌注樁施工常見質量問題: 1、斷樁 (1)產生原因:1.在飽和的流塑狀淤泥土中施工時,當拔管速度過快,混凝土還未流出管外,周圍土即落入樁身,形成斷樁;2.常發生于地面以下1~3米深處的軟硬土層交界處,當樁身混凝土終凝不久后受到鄰樁的振動和外力等,自身強度低,受剪力而被剪斷;3.樁距過小,鄰樁施工時產生很大的擠推力。 (2)處理方法:1.在布樁時,應避免樁的密度過大,振動灌注樁的間距不應大于4倍樁徑,當樁距小于3.5倍樁徑時,采用控制時間間隔方法,相鄰樁施工時,其間隔時間不得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否則,采用跳打法,使鄰樁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等級的50%后,再施打中間樁,以減少對鄰樁的影響。2.控制拔管速度,在一般土層中,拔管速度宜控制在1.2~1.5m/min,在軟弱土層中,宜控制在0.6~0.8m/min.3.要制定好打樁順序及樁架行走路線時,應盡量避免設備碾壓樁身及對新樁的振動和外力干擾。 2、縮頸 (1)產生原因:1.在軟弱土層中,當含水量大且透水性差時,由于土體受到強烈的擾動和擠壓,產生很大的孔隙水壓力,拔管后擠向新灌混凝土,產生縮頸現象;2.拔管速度過快,混凝土來不及下落,被周圍土體填充,導致縮頸現象。3.管內混凝土存量少、和易性差、出管擴散性差。 (2)處理方法:1.要保證灌注時管內混凝土的高度,每次應盡量多灌,第一次拔管高度應控制在能容納第二次所需貫入的混凝土量為限。如拔得過高,就容易導致混凝土量過少而產生縮頸。2.要嚴格控制混凝土的灌入量,對于縮頸樁可采用局部復打,復打深度必須超過縮頸區1米以上。3.要控制拔管速度,對一般土層宜控制在1m/min,對軟弱土層及軟硬土層交界處宜控制在0.3~0.8m/min,并且在拔管過程中對樁管進行連續的低錘密擊,使鋼管不斷振動,從而振實混凝土。 3、吊腳樁 (1)產生原因:1.混凝土預制樁尖質量差,邊沿被破壞,樁尖擠入樁管內,拔管時沖擊振動不夠,樁尖未被擠出,知道樁管拔至一定高度下落,卡在硬土層中,未落到底,導致樁底的混凝土脫空,形成吊腳樁;2.混凝土樁尖強度不夠,在沉管過程中被打碎,和泥沙一起進入樁管內,與樁管內的混凝土的混合而形成松軟土,從而形成吊腳樁;3.樁間距較小不符合規范要求,樁尖擠土效應顯著,形成吊腳樁,嚴重影響樁的承載力。 (2)處理方法:1.嚴格控制預制混凝土樁尖的強度,強度等級應不低于c30;2.應根據層間土的性質,持力層土的性質等情況合理布樁,避免過小的樁距和過大的布樁平面系數,確定正確的打樁順序和打樁速率;3.沉管時,應隨時用吊陀檢查樁尖是否縮入管內,若有縮入管內現象,則應及時拔出樁管糾正處理;或拔出樁管,填砂重打;4.若樁尖被打碎,導致樁管涌入泥漿,可采用密振慢拔的方法,開始拔管時,可先反插幾次,再正常拔管。 4、隔層 (1)產生原因:鋼管套的管徑較小,混凝土粗骨料粒徑過大和易性差,且拔管速度過快。 (2)處理方法:1.施工時應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保證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小于50~70mm;2.骨料粒徑不大于30mm;3.拔管速度在淤泥中不大于0.8m/min,拔管時邊拔邊振,每拔0.5~1.0m,停拔振動5~10s. 5、拒樁 (1)產生原因:1.在沉管過程中,地基中積累的孔隙水壓力增大,使樁尖不能到達設計深度;2.地下有堅硬物,使樁尖無法穿透;3.激振器的電機轉速過低,或錘擊沖擊力過;4.地層摩擦阻力過大,沉管困難。 (2)處理方法:1.控制打樁速度,采用跳打方式;2.當樁尖無法穿透地下堅硬物時,可拔出樁管,采用人工挖孔方法;3.可以將電機轉速調高,或更換重錘,加大沖程。
本公司專業從事取排水管道安裝、水下管道和取水頭安裝、水下開槽鋪設管道、開槽鋪設水下管道、水下安裝箱涵、過河管道水下安裝、過河水下管道安裝、安裝水下過河管道、水下安裝過河管道、水下鋪設電纜、水下鋪設光纜、鋪設水下光纜、鋪設水下電纜、過河電纜鋪設、過河光纜鋪設、管道水下敷設、水下管道維護、水下管道維修、水下管道對接、水下管道連接安裝、水下鋪管、水下鋪管道、水下埋管道、水下鋪設管道、管道水下沉放、沉管工程、沉管水下安裝、水上沉管工程、沉管施工、水中沉管工程、水里安裝管道、水里鋪管、水中鋪管、鋪設水下管道、沉放水下管道、補水管道水下安裝等水下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