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帶拖曳載體的拖曳系統或裝備的長向測量載體在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工作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海洋研究工作;探測、經營有利可圖的水下礦產資源;搜尋、開采水下食品資源。根據拖曳載體所解決問題的不同,存在著大量的用于拖曳裝置的船舶裝備結構,F階段水下技術的發展趨勢是:提高拖曳載體的速度和行進深度;改善拖曳載體的機動性和控制性。在第一代淘汰裝備結構基礎上,創立了以提高使用效率和可靠性為準則的系統。 借助現代科研船的幫助用探測器進行海洋研究,溫度探測器、鹽度探測器和深度探測器是三種傳感器的總和,它們是測量溫度的傳感器(熱敏電阻)、測量鹽度的傳感器(電導率傳感器)和測量流體靜壓力的傳感器。所有傳感器連接成具有流線型的外表,固定在拖纜上。借助于此拖曳載體可實現在拖船的航行直徑平面內機動,并實現按指定程序從幾米到幾百米的下潛,由此在船舶行程中可多次測量海洋縱深的各種參數。經常使用感應傳感器(熱敏電阻)來代替拖曳載體,此時應用了溫度拖網,它有記錄了距離的固定位置上帶溫度傳感器的拖網。通常借助分布式溫度傳感器研究波浪內部,這種傳感器由帶溫度感應導線的可承受載荷的電纜組成。 為保證舵的側向穩定性安裝了垂直安定面,水平舵是由電動機控制的,該電機從船舷發出可調節的時序脈沖。 拖曳載體是按帶小展弦比率翼的自由支承單翼機原理制造的,它有兩個帶平面龍骨的尾部操縱面,操縱面間布置了直角穩定裝置。在拖曳載體容器里安裝了電子測量塊和水平舵的旋轉傳動機構。載體的懸掛點位置、襟翼和前緣縫翼都屬于拖曳載體結構的調節元件。
給水管道施工步驟: ⑴初步下沉 隨著壓載水的不斷注入,管段開始緩慢下沉。當管段頂面沉入水面以下10cm左右,停止初始負浮力的加載,初始負浮力約為規定值的50%,然后進行位置校正。此時方駁吊掛鋼纜處于拉緊狀態。等到管段前后左右位置校正完畢后,再繼續灌水直至下沉力完全達到下沉的規定值,并開始放松鋼纜,使管段以40~50cm/min的速度下沉,直到管底離設計標高2~2.5m時停止。 ⑵靠攏下沉管段穩定后,利用沉放方駁的吊掛系統對管段進行調坡,基本與設計坡度吻合。然后調整系 纜將沉放方駁向前面已沉放的管段方向平移,使兩節管段的對接端面相距600±30mm,初步調整各項誤差,再繼續下沉管段,并使管段穩定在高于其設計標高0.5m處。利用對接定位裝置(鼻式托座或導向定位梁)進行水平定位,定位范圍為±170mm。管段的水平位置要隨時測定,并通 過調節鋼纜予以校正。 ⑶著地下沉 圖5.4.4-6 靠攏下沉 利用對接定位裝置不斷減少管段的橫向擺動幅度,并自然對中,以提高安裝精度,管段繼續緩慢下沉,使管段處在高于其最終標高以上20~5cm處,準確距離根據沉放作業時視水文條件而定,以防距離過近造成管段發生碰撞。把管段拉向距前面已安裝管段大約10cm的位置,然后再次檢查管段的水平姿態。確認符合預定姿態要求后,開始著地作業。此時通過測量校正誤差,使管段著地施工誤差應控制在:左右誤差小于±20mm,高程誤差小于±20mm。在沉放過程,管段底面下的河水的重度將隨著管底與基槽間隙的減少而逐漸加大,尤其是在泥沙含量較高的江河中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因此要注意觀察管段與纜繩的狀態,及時調整負浮力,保證管段順利下沉就位。當管段相互靠攏,并確認位置無誤后,先將管段前端擱置在已沉管段的鼻托上,通過鼻托上的導向裝置使管段自然對中,然后將管段后端擱置在臨時支座上。待管段位置校正穩定后,即可卸去全部吊力。 |